觀看6行星係統的同步舞蹈

时间:2025-11-02 21:31:56来源:百煉成剛網作者:李正
(神秘的地球uux.cn)據美國宇航局:發現:六顆行星以有節奏的節拍繞著它們的中心恒星旋轉,這是一種罕見的“同步”引力同步的情況,可以為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深刻的見解。
關鍵事實:一顆比我們的太陽更小更冷的恒星擁有一個真正奇怪的行星家族:六顆“亞海王星”——可能是我們自己的海王星的較小版本——以循環節奏運動。這種軌道華爾茲重複得如此精確,以至於可以很容易地配上音樂。
細節:雖然多行星係統在我們的星係中很常見,但天文學家很少觀察到那些被稱為“共振”的緊密引力形成的係統。在這種情況下,距離恒星最近的行星每隔兩個行星繞軌道運行三次,這被稱為3/2共振,這種模式在四個最近的行星中重複出現。
在最外圍的行星中,下一顆行星的每三個軌道有四個軌道的模式(4/3共振)重複了兩次。這些共振軌道堅如磐石:自從數十億年前該係統形成以來,行星可能一直在表演同樣的節奏舞蹈。這種可靠的穩定性意味著這個係統沒有遭受科學家在行星形成早期通常可能預期的衝擊和震蕩——行星爭奪位置時的粉碎和碰撞、合並和分裂。反過來,這也能說明這個係統是如何形成的。其剛性穩定性早就被鎖定;行星的3/2和4/3共振幾乎與它們形成時一模一樣。需要對這些行星的質量和軌道進行更精確的測量,以進一步清晰地描繪出這個係統是如何形成的。
有趣的事實:這個係統的發現有點像偵探故事。它的第一個線索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TESS(淩日係外行星調查衛星),該衛星跟蹤行星穿過其恒星表麵時產生的微小日食—“淩日”。結合TESS的測量結果,在相隔兩年的獨立觀測中,揭示了主星HD 110067的各種淩日。但是很難區分它們代表了多少顆行星,或者確定它們的軌道。
最終,天文學家挑出了兩個最裏麵的行星,軌道周期——“年”——最近的行星為9天,下一個行星為14天。第三顆行星,一年大約20天,在歐洲航天局的外行星特征衛星CHEOPS數據的幫助下被確認。
然後,科學家們注意到一些不尋常的事情。這三顆行星的軌道與鎖定在3/2共振時的預期相符。接下來的步驟都是關於數學和重力。由芝加哥大學的Rafael Luque領導的科學小組研究了一係列可能在這類係統中發現的共振現象,試圖將它們與TESS發現的剩餘淩日進行匹配。唯一匹配的共振鏈表明該係統中有第四顆行星,其軌道長約31天。又有兩次淩日被觀測到,但是它們的軌道仍然無法解釋,因為它們隻是單次觀測(需要不止一次淩日觀測來確定行星的軌道)。科學家們再次瀏覽了可能的軌道列表,如果有兩個額外的外行星符合整個係統的預期共振鏈。他們找到了最合適的行星:第五顆行星的軌道為41天,第六顆行星的軌道接近55天。
在這一點上,科學小組幾乎走進了死胡同。在處理過程中,TESS觀測中有可能證實兩顆外行星軌道預測的那部分被擱置了。地球和月球在觀測場中散射的過多光線似乎使它們無法使用。但沒那麽快。SETI研究所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Joseph Twicken注意到了散射光的問題。他知道艾姆斯大學空間研究協會的科學家大衛·雷佩蒂碰巧正在研究一種新的計算機代碼,以恢複被認為因散射光而丟失的淩日數據。在Twicken的建議下,Rapetti將他的新代碼應用於TESS數據。他發現了兩次外行星淩日——正是盧克領導的科學團隊所預測的地方。
觀看6行星係統的同步舞蹈
一幅插圖顯示了圍繞恒星的六顆彩色係外行星的行星群。還有一個顯示行星對和它們的軌道是如何共振的關鍵。行星的路徑用彩色的同步線顯示。沿著軌道以固定的時間間隔追蹤兩個相鄰行星之間的聯係,創造出每一對獨特的模式。由於它們的共振鏈,HD110067係統的六顆行星一起創造了一個迷人的幾何圖案。鳴謝:uux.cn/蒂博羅傑/NCCR行星,CC BY-NC-SA 4.0
發現者:由芝加哥大學的拉斐爾·盧克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11月29日的《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這一發現的論文,“一個共振的亞海王星六重奏過境明亮的恒星HD 110067”。
相关内容